编者按
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硝烟散尽,岁月荏苒,但历史的回响依然激荡在民族记忆的深处。四万万人齐蹈厉,同心同德一戎衣。十四年浴血抗战,万千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、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,展示了天下兴亡、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,视死如归、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,不畏强暴、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,百折不挠、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。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,不仅是驱逐敌寇、光复山河,更是人心的洗礼、精神的重塑。
“欲知大道,必先为史”。抗战史,浓缩着我们国家涅槃重生的关键一程,蕴藏着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绝不衰的精神密码,以及我们进行“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”的制胜法宝,值得不断挖掘研究。西城区融媒体中心、区党史办、区档案馆联合在《北京西城报》开设“西城抗战记忆”专栏,传承红色记忆,照亮继续前进的征途。
本期让我们循着西城名人故居的脉络,聆听那些永不消逝的抗战回响。
在西城,名人故居如散落于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,默默诉说着往昔的风云激荡。这里有梅兰芳庭院的窗棂,映照着蓄须明志的坚毅身影;有郭沫若书房的砚台,浸润着《屈原》剧作的热血呐喊……岁月更迭,如今这些青砖灰瓦的院落成了永不屈服的精神高地。本期让我们循着西城名人故居的脉络,聆听那些永不消逝的抗战回响。
展开剩余90%鲁迅图书馆一隅
鲁迅,1881年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(今绍兴),本名周树人,他不仅是著名文学家、思想家,更是伟大的革命家、教育家与民主战士,在新文化运动和抗日战争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。
鲁迅
以文字为刃的抗争之路
坐落于阜成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鲁迅博物馆内的鲁迅故居,是一所典型的北京小四合院。1924年春,鲁迅亲自设计改建这座院落,同年5月迁居于此。在这里,他度过了两年多的时光,直至1926年8月,他因局势变化南下,留下他的家人在这里居住。此后的十年间,鲁迅作为自由撰稿人,为报刊写了大量杂感随笔,坚持早年形成的改造国民性信念,抨击专制政治和社会丑恶现象。
1931年4月,为抗议国民党当局杀害左联五烈士的暴行,鲁迅冒着极大危险,与冯雪峰等共产党人一起秘密编印了《前哨·纪念战死者专号》,揭露和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,在国内和国际上引起了空前的反响。
1931年9月18日,“九一八”事变爆发,日本关东军入侵中国东北三省。面对国难,鲁迅作为左翼作家联盟的核心成员,迅速投身到抗日斗争中。其间,他参与起草了《告无产阶级革命作家及一切爱好文艺的青年们》等重要宣言。
1935年12月9日,“一二·九”北平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爆发,鲁迅在《“题未定”草(六至九)》中写下这样的赞叹:“谁说中国的老百姓是庸愚的呢,被愚弄诓骗压迫到现在,还明白如此。”还说:“诚然,老百姓虽然不读诗书,不明史法,不解在瑜中求瑕,屎里觅道,但能从大概上看,明黑白,辨是非,往往有决非清高通达的士大夫所可几及之处的。”鲁迅掷地有声地写道:“石在,火种是不会绝的。”
寻求联合民间反抗力量的努力和立场原则,伴随鲁迅一生的文学活动。直至1936年他离世前夕,在组织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上,坚持于“国防文学”口号之外另提“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”口号,表明在抗击日本侵略的统一战线中坚持“左翼立场”。
随着民族危机步步紧逼,鲁迅深知仅凭左翼力量难以凝聚全民抗战的磅礴声浪。1936年,他提出“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”口号,既高举抗日旗帜号召进步力量并肩作战,又坚定捍卫无产阶级在文艺领域的引领权,同时警惕极端化倾向,倡导灵活包容的创作环境。
同年,他还参与发起并签署了《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》,呼吁全国文艺工作者摒弃门户之见,团结一致,共赴国难。这份宣言得到了包括巴金、老舍等在内的众多作家响应,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。值得一提的是,宣言发表于1936年10月1日,而鲁迅在18天后便与世长辞。
14年抗战岁月里,鲁迅虽参与了其中5年,却以笔为戈、以文铸剑,在文化战场上掀起惊涛骇浪。这5年间,他的笔从未停歇,唤醒无数国人的抗争意识。鲁迅还甘当“人梯”,助力萧军的《八月的乡村》、萧红的《生死场》等抗战文学作品问世,让大众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东北沦陷区民众的苦难与不屈。同时,他全力推动木刻运动,催生了李桦的《怒吼吧!中国》这一美术经典,深刻诠释了民族危亡时刻国人的抗争意志与必胜信念。
宋庆龄故居门前
宋庆龄于1893年出生于上海,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、国家名誉主席,伟大的爱国主义、民主主义、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。她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,呼吁团结御敌,以卓越影响力为抗战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宋庆龄
以“盟”为舟架起援华桥梁
宋庆龄同志故居位于后海北沿46号,宋庆龄自1963年4月乔迁于此,一直工作、学习和生活到1981年5月29日逝世,度过了她人生中最后的18年。
在宋庆龄同志故居“宋庆龄生平展”内,其中第四部分“抗战保国”章节生动展示了她在抗日战争中的突出贡献。
1931年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国民党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,坚持“攘外必先安内”方针,宋庆龄进行了为争取国内团结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坚决斗争。她发表对政治局势的意见,推动实现中国人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,开展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斗争,并领导了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远东会议上海筹备委员会的活动。她坚信“中国是不可征服的”,要求国民党与一切抗日力量相团结,努力促进中国人民一致抗日。
1938年,战火已蔓延至中华大地的更多角落,宋庆龄深知,仅凭国内力量难以满足抗战的巨大需求,于是她在香港毅然成立保卫中国同盟。她凭借广泛的国际影响力,向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宣传中国抗战形势,募集到大量药品、医疗器械、食品等物资,有力支援了八路军、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。
1939年春,宋庆龄牵挂着约300万之众的战灾儿童的命运,为此,保卫中国同盟发起了一个为战灾儿童服务的运动。1939年3月28日的开幕式上,宋庆龄慷慨激昂地说:“现在中国有数以百万计的战灾儿童。其中有的是为了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牺牲的战士的遗孤;有的是被空袭炸死父母的子女……”最后,她以极富感召力的语言,向全世界人民呼吁:“请你们把对中国的同情心表现在帮助保存中国未来的有生力量中。”
在宋庆龄等人的努力下,各种募捐活动取得很大成功,筹得了数量可观的保盟战灾儿童基金,使不少保育机构得到援助,更多的战灾儿童得到了救济和照护。
郭沫若故居牌匾
郭沫若1892年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沙湾镇,原名郭开贞,诸多笔名中,“郭沫若”最为人熟知。他在文学、史学、考古学、社会活动等诸多领域皆建树非凡。抗战爆发后,他毅然归国,投身救亡。
郭沫若
“别妇抛雏”回国抗战
郭沫若故居位于前海西街18号的郭沫若纪念馆,总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。1963年11月,郭沫若搬到其东侧的中式四合院。这里成为了他晚年写作、生活的地方,也是他与科学文化艺术界沟通往来、接待海外友人的场所。直至1978年6月去世,郭沫若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15年。
在郭沫若纪念馆的第二展厅里,“抗战洪流”篇章生动展示了郭沫若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激昂岁月。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爆发后,他毅然抛下日本的妻小,冲破重重阻挠,秘密登上归国的航船,上演了现实版的“别妇抛雏断藕丝”。
郭沫若回到上海后,发表了慷慨激昂的声明:“沫若为赴国难而来,当为祖国而牺牲”。还说,平常自己是拿笔杆干,而这次回来,必要时可以拿起枪杆子与敌人战斗。这份誓言并非空谈——回来后他立即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,担任了上海市救亡协会宣传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工作。
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的领导下,郭沫若领导夏衍等人以救亡协会的名义创办《救亡日报》,亲笔题写了报头,并撰写了大量政论、时评、杂感、战地通讯和诗歌作品,使《救亡日报》成为宣传抗日、鼓动抗日的重要阵地,极大地鼓舞了上海乃至全国军民的抗战爱国情绪。
1938年2月,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成立,并吸纳了部分共产党员和进步分子加入,郭沫若被任命为第三厅厅长,在郭沫若的不懈努力下,第三厅迅速集结起一支涵盖思想、文艺、学术各界精英的强大队伍,成为抗战时期文化战线的坚实堡垒。
在武汉会战期间,第三厅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抗战宣传活动,在临时陪都武汉举办了“第二期抗战扩大宣传周”活动,包括宣讲、美术、电影、歌咏、戏剧、游行等多种宣传形式。郭沫若在开幕式上表示,中国人民抱有牺牲的决断,愿意和战事一线的官兵同牺牲。人们与敌人在精神上展开斗争,用呐喊摧毁了敌军的意志和胆量。
郭沫若认为,抗战必须动员人民大众,要依靠全国人民群众的力量来打赢这场伟大的战争。为了鼓舞军民的抗战斗志,郭沫若日夜奔走,四处呼号。1941年“皖南事变”发生之后,郭沫若怒火中烧,义愤填膺地写道:“怒问苍苍果胡然?莫须有罪出连绵。伤心已见兰成艾,谗口竟教矩化圆。”无情批判了反共误国破坏抗战的顽固派的罪恶阴谋勾当。
此后不久,他又用10天的时间完成了著名的五幕历史剧《屈原》,该剧于1942年1月至2月在《中央日报》连载,4月初在重庆首次公开演出,轰动一时。
抗日战争期间,郭沫若用他战斗的笔,毫不留情地剖开顽固派虚伪的面具,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情。
梅兰芳于1894年出生于北京,是20世纪杰出的京昆表演艺术家,享誉世界的中国戏曲艺术大师。抗日战争期间,梅兰芳留居香港、上海,在敌伪统治下蓄须明志,拒绝演出。
梅兰芳
蓄须明志不登台
梅兰芳故居位于梅兰芳纪念馆,坐落于德胜门内大街护国寺街9号,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。1951年梅兰芳入住这座幽静、安适的庭院,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10年。循着梅兰芳纪念馆主题展厅的展陈脉络,可以窥见梅兰芳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凛然大义。
梅兰芳于1932年举家迁往上海,此时“九一八”事变已爆发。作为“四大名旦”之首,梅先生很快就改编创作了具有明显抗敌精神的作品——《生死恨》和《抗金兵》,这两部戏的历史背景都是发生在北宋末年,金兵大举入侵的时代。其中,《生死恨》中的“夜诉”是一场重头戏,除了梅兰芳的演唱如泣如诉、真切感人外,在服饰、道具、舞台布景等方面都非常用心,营造出凄凉哀婉的意境,衬托出韩玉娘国破家亡之下不但与亲人分离,忍受思念之苦,而且在肉体上也被人欺压蹂躏的悲惨景状,极大地鼓舞了中国民众的爱国热情。
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爆发后,日军进攻上海,中国军队经过三个月浴血奋战被迫撤退,上海沦陷。日本帝国主义者为了收买人心,想利用梅兰芳的国际声誉,由上海帮会中头面人物出面让他在电台播一次音,但梅兰芳以即将赴香港和内地演出为名,毅然予以回绝。为了防止敌人报复,他于1938年春借赴香港演出为名,决定停止演出。这段时间,他深居简出,对外声称嗓子已坏,不能再登舞台,以种花、养鸟、习画为娱,并在上嘴唇上留起了胡子(梅兰芳作为京剧旦角演员,职业要求需剃除胡须以塑造女性角色),而暗地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唱腔的练习、身段的锻炼。
正如梅兰芳纪念馆主题展厅的前言所写:梅兰芳之美,不仅在于其舞台风采更在于其进步思想和民族气节。从新文化运动前后排演的《一缕麻》《宦海潮》等直面封建礼教等社会问题的时装戏,到抗战初期的《生死恨》《抗金兵》等鼓舞全民族斗志的历史剧,都与时代变革相关,以家国兴亡为系。抗战全面爆发后,梅兰芳息歌罢舞、蓄须明志,其间靠典当和卖画为继,在民族危难关头展现出了“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”的崇高气节。
漫步西城的名人故居,斑驳的砖墙、古朴的陈设,处处都凝固着抗战岁月的热血与不屈。这些故居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,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地,它们无声诉说着先辈们在危难时刻的担当与坚守,激励着后人从峥嵘岁月中汲取力量,让爱国情怀与抗争精神,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。
参考资料:
《关于鲁迅与抗战的几个问题》曹振华
《论郭沫若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》宋继和
《简析京剧艺人的抗战京剧(1931—1945)》陈清茹
不是母亲胜似母亲:宋庆龄与中国的儿童事业——新华网
发布于:北京市富灯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